查看次数: 217 01-13
健康微能量,是一家移动医疗云技术公司,主要为医院、医生提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让患者通过手机获得便捷、个性化的就医服务,为医院、医生免费创建“微信医院”和“微信诊室”平台,患者通过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可查看门诊时间、免费咨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查看化验单、远程随诊等。
钟宏,是健康微能量的创始人,清华X-lab医疗健康创新中心秘书长。抛开这些头衔,他还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在他的微信个性签名上,他的自我介绍是:协和医生男家属。
于是经常被人问到:有一对双胞胎,又是医生,一定很有经验很专业,你们是如何给孩子做胎教的呢?
钟宏的爱人怀孕时在急救科,急救科每天都会抢救很多病人,在急救台上做心电复苏,一抢救就是一个多小时,按到后来胳膊都没力气。
“如果非要说做胎教的话,那就是这样做的胎教了。”钟宏说。
医生的入职门槛非常高,待遇并不与门槛匹配。博士学历,在协和工作,正式工作第一年,每个月的工资1000块,大家以为的灰色收入其实通通没有。一个礼拜工作六天,两个礼拜会有三次通宵夜班。说到爱人的工作,钟宏表示:很心疼。当时一边在三星上班,一边在清华读MBA的钟宏想,能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很自然地想到互联网,钟宏将目光投向了移动医疗。
当时做的一个品牌是“5U医生”,让医生一生无忧,到现在发展到“健康微能量”,主旨都是为医生服务。
钟宏笑称,说健康微能量是由协和医生、护士、协和家属共同组成的团队。
总裁助理贾珊珊曾在协和医院工作十年。
我问她,当初选择离开协和,来到这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是不是周围的人都很诧异?
她笑说其实没有,“这个行业大家已经习惯流失了。”
从2009年第一次同仁医院耳鼻喉医生被砍事件开始,医务人员大量流失,且数量逐年上升。
“我流失了还好”,贾珊珊说:“只是个护士而已,但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医生,已经离开这个岗位了。”有的医生和她一样,在体制外做一些创新的事情,“有一些彻底伤心了,去做别的行业。我觉得这是老百姓特别特别大的一个损失。”我们都知道一个医生的养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学习成本,大学专业学习大概需要5-8年,从院校毕业到独立出诊需要至少10年,在国外,培养一个医生大概需要200万美金左右,包括个人经费、学费、临床活动等。一旦一个医生流失,从成本上计算,即是几百几千万美金的损失。
当年很多跟贾珊珊一起进医院的同事都是以当省的高考状元的成绩考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他们非常努力。贾珊珊回忆说那会儿最忙的时候全团队抢救病人,12个小时不眠不休,“一晚上送走三个病人,特别惨,所有人都在抢救。每个月拿着一千块的工资,可能一个礼拜都不能回一次家,从来没有人叫过苦。”
但自从徐文医生被砍,王浩医生被杀之后,很多医生都离开了,医疗在被推向一个格外艰难的境地。“当时很多特别优秀的同事都离开了,特别伤心。有一个同事特别聪明,那么厚的一本医疗书,中英双语,过目不忘,跟美国那边交流学术,一点不丢人,特别优秀,都走了。”贾珊珊说。
在《实习生格雷》中,有一个著名的神经科医生,每年接收的病人最终死亡的病人有那么多,比如说100位,每年救过来的有比如说20位。医生觉得很伤心:从我手里走了那么多生命。很多人鼓励他说,如果你不努力,如果没人努力,能救过来的就是0。
医生没有医治好病人,病人死在手术台,这对于医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贾珊珊讲到,协和有一位老教授,医术精湛,一辈子广受赞誉。后来,接收一个病人,结果病人医治无效,去世了。病人家属医闹闹的很凶,最后老太太不堪重负,在家上吊自杀。
“两边都很痛苦”她说,作为一名护士,她看到的视角不太一样,一边是跟她一起天天在一线奋斗,可能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不回家的同事,虽然很辛苦但是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另一边是她很心疼的患者,有些人为了治疗倾家荡产,最后财尽人亡,“两边都说很悲惨的”。
医生觉得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患者会想,你是想从我身上多赚钱?或是你想拿我做研究?实质上缺乏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理解很难建立。根本原因在于医疗体制的问题,整个医疗体系的分工不均,大医院就医门槛低,导致大医院超负荷运作,医生分配给每个患者的时间格外受限,得不到充分的有效沟通,患者不理解医生,认为没有得到重视,误会由此累积。
那些离开了医生岗位的医生都去做了什么?
这些离开了医护岗位的医生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如果他们做的是和医疗不相关的事情,最后还是会转回来。比如说冯唐。冯唐作为一个作家被大家广为熟知,“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流传甚广的小句就是出自他手。这个写得一手冯式风流小诗的作家在此之前的身份是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麦肯锡合伙人,2011年,曾担任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这些人是不会放弃掉这个理想的,翻过来一定会做回医疗相关的事情,他们会通过已有的知名度做和医疗相关的事情,比如张羽写《只有医生知道》,比如冯唐的《万物生长》。每个人最初选择这个行业都是有情结在的。”贾珊珊还提到微博上粉丝百万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她说,这些人的离开不是因为不热爱这个行业,恰恰是因为更爱这个行业。有很多无奈,比如急诊,只有20张床,为了接纳所有病人,住了60个,还是会不停地有人来,当无论是机器还是人力都无法挽救他们生命的时候,特别无助。“大家选择离开,是为了有一天能再回来”,贾珊珊说。
当时选择来健康新能量,是被slogan吸引,即改变医生命运。贾珊珊认为让医生有尊严有价值地挣到钱,可以安安心心地留在这个岗位工作,这样社会才可以更稳定。想用科技的方式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让沟通跟更直接更便捷。这么多年医护行业的工作中,她看到很多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医生,其实很苦很大压力,很多人都在坚持,“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情的理由”。
周伯通:现在用户大概多少?
钟宏(CEO):主要是医生,有两万左右,三甲医院的覆盖率达到60%,主要是北京、上海地区。
周伯通:目前你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钟宏(CEO):首先是团队的人才。这是一个跨界的领域,既需要医疗方面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懂互联网的人才,很难有这两方面都精通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将两方面的团队融合在一起,达到知识、经验上的互补,人才是发展中比较大的一个瓶颈。其次就是整个行业的成熟度,我们做移动医疗的时候,这个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理解相对还是比较浅的,做个app,做个微信公众号,就是移动医疗了?其实不是,移动医疗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深度服务。这个行业要做的可做的事情太多了,选择做什么其实也很难入手,所以最后我们选择侧重于为医院和医生服务,这也是我们与其他类似品牌的一个不同。
周伯通:健康微能量主要在做的事情在哪些方面?
钟宏(CEO):首先是患者教育,中国整个儿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国外比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在,只要花钱病就能看好,现在很多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是源于大家对于医疗方面缺乏理性的认知,所以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患者教育的平台,让患者与医生更好的互动,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改善医患矛盾。
其次是医生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积累,需要持续关注研究方向,通过我们的系统让他对他的关注能够有一个持续的跟踪,比如医疗方式的效果跟踪。这样的话有利于他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是患者管理品牌能够给他们带来的价值。
在国外有近一半的医生是自由职业,中国会朝着这个方面发展。因此,医生在个人品牌塑造上的需求。我们会帮助医生运营他们的微博,比如我们在微信上开的“育儿训练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很多妈妈受益,在线上得到专家的指导,同时也是帮助医生树立品牌,这个方面也是在尝试的一个事情。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医患关系。
周伯通:健康微能量理想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
钟宏(CEO):健康微能量,提供医疗知识的人聚合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微能量,把这些人聚在一起形成大能量。单拿产科来说,全国的产科医生的知识体系其实差不多,患者常见的问题就那么100个,如果100个医生来构建这个知识库,那么一人只需要提供一条,基本这个知识库就可以为全中国的产科医生服务,健康微能量即是这样,形成一种合力来为患者提供一个专业化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医生和医院使用,有一个更高的覆盖率,希望能够实现医疗知识库的聚合,医疗服务的聚合,聚合足够多的医生,将家庭医生普遍化。
周伯通:为什么选择了微信作为载体?
钟宏(CEO):一开始在做的时候有“家庭医生”这个品牌,理念是让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这样的话全家人的健康问题能够实现“健康有人管,小病随时问,大病看得上”,这是最初选择微信的一个考虑。我们现在跟微博、微信也都是打通的,可以实现各个媒体平台的无缝对接。
周伯通:在你看来,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医疗行业差距在哪里?
钟宏(CEO):美国是全科和专科两个体系,你生病的时候是家庭医生给你看,大病的话由家庭医生转到专科医生,而中国,两级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美国人也不少,中国的医疗体系其实非常高效。美国的医生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看一个病人,中国平均三分钟看一个病人,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分级诊疗的过程,所有人都去大医院看,比如协和医院,对于病人不设有任何门槛。没有人去社区医院和小医院。如果协和医院的医生看感冒发烧这个是不合理的。
周伯通:目前有哪些岗位缺人?
钟宏(CEO):医务背景的人才,医生、护士这些在医务岗位上工作过的,成为我们的医疗编辑、医疗运营团队、医生拓展,互联网端,产品、技术、在线营销。
周伯通:对员工的工作经验是否有要求?
钟宏(CEO):这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希望有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入进来,当然也不一定非常局限,一方面是有经验,一方面是学习能力强。我个人对于人才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是人品好,医疗是一个良心行业,团队是大于个人的,需要注重团队的共赢;第二个是爱学习,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从pc端到app到现在微博微信平台,转化非常快;第三个是眼高手低,就是一个人的眼界要高,也就是格局要大。
每一个想要学医或从事相关护理行业的人都是有一个梦想,或者说是个人情结。选择来这里工作,和进医院的梦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打造科学、公正、平等、高效的结构,促进医疗体系更好的沟通和运转。提高医生的效率,把不需要发生的工作交给技术。让他们有时间在专业上做研究,项目细分,实现分级诊疗,找到患者病症所在状态下最适合的医生,让患者有处可医。不要过度医疗,给医生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还他们以尊重,给他们以关怀,这不仅是对他们职业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